盛京福地,闲亭雅趣
 
 
?tudes d'exécution transcendante, S. 139 (LW A172) - 4. Mazeppa (Allegro) - Claudio Arrau

乐曲:Mazeppa

李斯特这首交响诗以雨果的长诗《马捷帕》为标题,马捷帕是乌克兰民族英雄,年轻时曾在波兰国王约翰·卡吉米尔的宫廷中担任侍卫。后来由于和一个贵族夫人私通,而被贵族发现,被剥光衣服绑在马上,放逐于荒野,垂死之际在乌克兰获救,加入哥萨克骑兵队。因其英勇善战,最终成为英雄。李斯特最早在《12首超技练习曲》和第四曲中使用了《马捷帕》的标题。此交响诗作于1851年,结尾部分加上了哥萨克主题的新部分。此首钢琴曲原作完成于1826年,比雨果的《马捷帕》早完成两三年,应该说彼此并无特别大的联系。1847年出版时,为迎合拜伦和雨果的马捷帕故事,配以标题,并作上变更。此曲以中庸的快板始,在强有力的管弦乐和弦后.以D小调粗犷的三连音符音型描写马捷帕被绑在马上赶到郊外的情景。木管吹出暗示性动机,在低音管和大提琴渲染的恐怖气氛陪衬下,圆号表现马捷帕坚毅性格的动机,由铜管加强,形成气势磅礴,然后转入稍快的快板—极其振奋地,木管吹出极柔和的旋律,增加马捷帕性格中的复杂层次。第二部分为行板,描写在放逐途中,马捷帕垂死的状态,运用了半音阶及令人窒息的短旋律。第三部分是快板,表现马捷帕奇迹般地活下来和胜利,以进行曲来表现他从苦恼中解脱,获得再生,最后强调他的英雄性格,形成高潮。

作曲家:弗朗茨·李斯特

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[1],幼年即为神童,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。1821年去维也纳,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。1823年在巴黎、1824年在伦敦演出(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)。1823-1835年住在巴黎,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、绘画界名流交往。他享有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的声名,盛极一时。1833年起与玛丽·达古伯爵夫人同居,生子女三人,女儿科西玛先嫁比洛,后嫁瓦格纳。1840-1847年,在欧洲、俄国等地巡回演出,与卡洛琳·赛因·维特根斯坦公主同居。1848-1859年,任魏玛宫廷乐长,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,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,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。1850年指挥《罗恩格林》的首演。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己的创作丰收的年代:作有《浮士德》和《但丁》2首交响曲、12首交响诗和其他许多作品。1860年起住在罗马艾斯特庄园,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,这一时期创作许多宗教音乐,包括《圣伊丽莎白轶事》和《基督》。1869年起,往返于罗马、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,其风流韵事仍为全欧洲的话柄。最后5年致力于教学工作,门生中有西洛蒂、拉蒙德和魏因加特纳等人;同时,创作进入重要的新阶段,每首作品的和声都有重要创新,如《愁云》和《死神恰尔达什》,预示了德彪西的“印象主义”。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,重访巴黎和伦敦,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,在女婿瓦格纳家中去世。

作曲方面,他主张标题音乐,创造了交响诗体裁,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,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,树立了与学院风气、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。

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、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:极快的速度、响亮的音量、辉煌的技巧、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。这种辉煌浪漫。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,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。

李斯特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,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,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,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
评论

热度(5)

©Copyright 苦乐斋|Powered by LOFTER